潮与寒潮是两个概念不同、意义有其他名词。寒潮是来自北方(极地或西伯利亚、蒙古高原一带)的强冷空气,是一种严峻的灾害性气候进程。
我国气候部门从前有过这样的规则:“因为冷空气的侵略,使气温在24小时内剧降10℃以上,并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5℃以下者,称为寒潮。”近年来,又进一步规则:如有强冷空气南下,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区域,在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℃以上,长江中下游最冷气温4℃(春、秋季则改为江淮区域),并伴有5—7级劲风(海上6—8级),称为寒潮。
侵略我国的寒潮,大部分来自西伯利亚北部的北冰洋或亚欧大陆西部,以及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。这些区域,一年里取得太阳光热很少。尤其是在冬天:白天短暂,阳光斜射,地上取得太阳光热很少;而黑夜却很长——漫漫的长夜里,地上向空中流失的热量许多。这样,空气就不断变冷,空气密度渐渐的变大,气压越来越高。
干冷的空气重量大,下沉在地上邻近。冷空气积累到某些特定的程度后,在高空西北气流引导下,便会大规划地迸发南下,构成寒潮。这种冷空气活动现象,全年都可产生,但以冬天最为频频。
寒潮过境时,常随同6—8级的偏北劲风(最大达12级),并使沿途气温骤降,产生霜冻。在北方,还会引起沙尘暴,对农业生产有必定影响。
海洋表层的海水,因为定向风的吹送,或因为海水盐度、温度及海底地势、海岸概括等等多种要素的影响,常以巨大的规划,缓慢地沿着必定方向不停地活动,这便是洋流,也叫海流。
洋流按水温的不同,可分为寒潮和热流两大类型。凡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海流,咱们叫做“寒潮”。在低纬地带,寒潮多呈现于大陆的海岸。
寒潮因为来自高纬,自身水温较低,所以对沿途气候有降温减湿效果。国际各大洋中,闻名的寒潮有:太平洋中的千岛寒潮、加利福尼亚寒潮和秘鲁寒潮;大西洋中的拉布拉多寒潮、东格陵兰寒潮、加那利寒潮和本格拉寒潮。
由此可见,寒潮和寒潮是两个彻底不同的概念。前者是气候学上的名词,而后者则系海洋动力学上的专用词。寒潮是指气候的活动进程,它有时间性,只产生在特定的时节里;寒潮指的是海洋表层大规划的海水运动。







